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25年4月23日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白发送青丝,人生最痛莫过于此。
当收到这位78岁的老父亲寄来的申请监督书时,我们已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绝望。
2009年,王大爷唯一的儿子王成(化名)被公司派到国外修建铁路。异国四年的封闭生活,边境危机的战火纷飞,让王成在极端压力下开始出现高速跳车、胡言乱语等失常行为。在被紧急安排回国后,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躁郁症。
出门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归来时却成了这般模样。为了给儿子治病,老两口卖了老家的房子,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跌跌撞撞又过了四年。
2017年的一天,最后一点希望被彻底击碎。这一天,王成从北京回到老家,老两口像往常一样出门买菜,留儿子一人在家。但再回到家中时,却已是天人永隔。
儿子走后,留下的是无法抚平的伤痛。获得工伤认定以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成为这对相依为命的老人最大的念想和期盼。
然而,根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一般需满足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三要素,在案证据不足以证明王成此趟回老家与工作有关,其所患的精神疾病亦不属于职业病范畴,在法律上无法支持工伤认定申请。
王成走后,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是老两口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对年近八十的老人,晚年生活该如何得到保障?检察官为此走进王成生前所在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一直在为妥善处理王成身后事宜努力,但因工伤认定问题,该公司与王成父母关系恶化。公司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希望检察机关促成和解。
2020年秋天,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来到京外老两口家中。一间狭小的廉租房里,局促地摆着沙发和床。桌上放着两摞厚厚的资料,一摞是王成从小到大的奖状、证书,另一摞是四年来老两口在寻求工伤认定路上被多次驳回的文书材料。王大爷摩挲着这些资料,对儿子的优秀有多骄傲,所累积的愤懑痛心就有多深重。
“我儿子是因公殉职,除了认定工伤,其他的我都不接受。”这是王大爷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也是老两口四年来的坚持。
有人说,这是偏执、是钻牛角尖、是做无用功,但在检察官看来,这是老两口最难解的心结。这个心结的背后,是老年丧子的锥心之痛,是支柱崩塌的悲伤绝望,是晚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是古稀之年的不堪承受之重。
看着眼前愤恨不平的老人,检察官上前拉住他的手,用暖心的话语慢慢抚平他激动的情绪。讲到伤心之处,王大娘泣不成声,检察官跟随她的诉说而共情,用感同身受给这位母亲送去慰藉。
跨越千里的这次见面,也让两位老人感受到了检察官的用心与真情。从进门时的剑拔弩张、据理力争,到送别时的双手紧握、依依不舍,老两口也渐渐放下对工伤认定的执着,同意与公司商议和解。
回京后,检察官第一时间与涉案公司沟通救助事宜,但由于当事双方的诉求差异过大,和解陷入僵局。
为推进工作,分管副检察长张际枫带队上门接访,用平实的语言释法,用诚挚的姿态讲情。在温暖悉心的劝慰下,老两口彻底卸下心防,表达了合理诉求。
就这样,在检察机关的奔走往来、反复协调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数次往返两地的看望,时不时的电话问候,让检察官与两位老人的联结不断加深。
又是一年秋天,张际枫带队再次上门。这一次,他还带来了涉案公司支付的救助款。大家齐聚一桌,话家常、聊近况,用真心的陪伴,为两位饱受丧子之痛的老人传递温情。
用履职担当促成积怨化解,以检察温情慰藉人世悲离,老两口老有所依之际,亦是我们心安之时。
来源:检察日报